笔者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20年前,中国和印度的茶叶商带着本国特产的绿茶,几乎同一时间来到了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开拓市场。中国的茶叶商砸下巨额广告费后,市面上又突然传说咖啡和当地传统马黛茶化学物质超标,于是不少人改喝中国绿茶。印度茶叶商却啥也不做,只是给每家超市和杂货铺留下一张名片和一袋样品,但从那以后不断有人到店里来求购印度绿茶。
中国茶叶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许多国内的茶叶商不远万里飞赴乌拉圭,分抢市场。他们使出中国商人惯用的必杀技——价格战。仅仅几个月,绿茶的价格就从每公斤100美元迅速跌至不足40美元。尽管售价跌破了成本,但谁也不肯轻易罢休。茶叶商为了保本,便使出以次充好和掺入杂质的招数。不仅如此,有些茶叶商还在顾客面前说自己同行的坏话。顾客失望之余,不再购买中国绿茶。
这时,到店里来买绿茶的人还是不少,但是他们都指定要买印度绿茶。老板们沉不住气了,争先恐后地向印度茶叶商要货。印度茶叶商却摆起了谱,将茶叶价格从每公斤100美元提到了120美元。老板们思前想后,还是答应下来。于是,印度绿茶迅速打开局面,后到的印度茶叶商也以这个价格分享了市场份额。
两国茶叶在世界上都享有盛名,口味、品质难分伯仲,只是因为卖茶叶的手段不一样,结果就有云泥之别。如今的中国绿茶在蒙得维的亚经营惨淡,仅能在低端市场上勉强生存,印度绿茶却牢牢地站稳脚跟,垄断了中高端市场。
这个故事在笔者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虽然它与注册会计师行业既不同业也不同行,但作为市场商业行为却有着许多值得借鉴反思之处。为什么在我们不断倡导行业诚信与公平竞争的同时,又不断遭受“被不诚”与“被不公”。在招投标中的价格战,在业务开拓中的“拎包朋友”和在股权纠纷中的幕后操手,究竟有哪些是客观制度上的原因,又有哪些是行业竞争中自我心理的症结,值得整个行业深思。我们应该认识到,行业诚信不会成于一时,却能毁于旦夕。在执业准则趋同的进程中,行业诚信更加需要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事务所管理层,甚至每一个行业从业人员的坚持与努力。
截止5月底,本市2010年度注册会计师任职资格检查工作已基本结束,本期《上海注册会计师》特将通过年检的注册会计师名单予以公布,接受公众监督。实务方面,介绍知识产权验资方面的案例分析、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解读和企业研发费用税前扣除审计的要点等。同时,从本期起,编辑部特别开辟“另一种声音”和“法制园地”两个专栏,主要刊登行业外部人士对行业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以及行业内涉法涉诉、谈规论法、行业监管的文章和法制案例介绍与分析等,希望能够从多种角度交流行业发展过程中的感受与经历,借鉴于执业人员的实务操作和事务所的经营管理之中。编辑部真诚欢迎业内同仁积极投稿,共同为行业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