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协会期刊 >> 期刊浏览 >> 期刊正文

实施财务报表整体分析识别重大错报风险(二)

2013年第1期    作者:邹子霖    阅读(5762)

【来源:《上海注册会计师》 查看本期目录

 

(二)现金流量分析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增值过程中提出了经典的资本总公式:GWG′ (G'=G+m)。该公式中,GWG表示的是货币——商品——货币的流通过程。即货币所有者用货币购买商品,然后把商品卖出去,重新换回货币。资本在一次一次循环过程中获得增值。本文并不探究资本增值理论问题,而引用该公式是因公式实际反映了企业虽有各种不同产品、不同类型的经营业务但都可以抽象出相同的经营活动内在规律,即资金运行与增值规律。本文探讨通过实施分析程序,识别收入是否存在重大错报,实际上是重点探讨通过分析程序识别WG′循环,即商品转换为货币的过程是否存在重大错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该循环重要性形象地表述为这是商品的一次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即经营失败导致企业破产)。商品资本能否完成W-G'过程,对资本的循环和资本所有者投资的成功与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完成W-G'过程,资本收回货币则资本的循环过程才能继续,资本所有者才能继续获得增值。可以说为避免“惊险的跳跃”失败,管理层必将使出浑身解数(包括舞弊)以完成预期的经营业绩。

上述资本总公式指出不管企业经营链有多长、业务如何复杂,其经营活动都可以归结为经营资金周转与增量活动。企业资金的正常周转形成了企业持续经营的基础而不是企业持续经营形成了资金正常周转的基础。注册会计师实施资金流量测试就是实施对企业持续经营基础的测试。

笔者认为,注册会计师在风险评估阶段需要实施现金流量分析程序以识别“异常或偏离预期的关系”(1141号准则第二十三条)。分析程序至少应包括对现金发生额、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或资金周转)与财务报表项目余额的分析。

1.现金发生额分析

现金发生额是企业现金流规模的直观表现。分析现金流规模和变化的目的是分析现金流规模与销售规模是否匹配,现金流变化是否能支持销售收入循环。

本文以银行存款发生额为对象进行分析。如果一个企业发生大量的现金收付情况,注册会计师应当意识到此种违反法规情况可能预示着管理层存在舞弊故意的可能性。如果将现金收付金额视同银行存款进行分析的,则应当充分关注测试现金收付记录完整性的风险。否则容易得出不正确的职业判断结论。

注册会计师以企业银行存款对账单记载的借方发生额为主要分析方向。因为只有收入了现金才能支出现金。

采用银行存款对账单作为分析依据的原因是银行作为独立第三方机构,其记录的现金收付额(即对账单记录)是与其他银行记录关联,管理层无法协调各家银行共同串通舞弊虚假记载发生额(不排除管理层串通开户银行个别人员在余额函证中舞弊),所以银行对账单具有较高的证明力。

注册会计师在对现金发生额分析前应当首先实施银行对账单与银行存款记录核对程序,确定银行存款科目纪录的完整性、截止性认定的正确性。其后注册会计师应当归集全部银行账户的借方发生额,扣除与金融机构借款往来、投资收益等发生额以及不同开户银行的存款账户间相互划转额后得出经营活动现金回收额,以此现金回收额作为分析基础。

主要分析指标可以是现金回收(含商业票据)额与销售收入比指标和经营性现金流入增长额指标。现金回收(含商业票据)额与销售收入比指标是从总量上分析销售收入的质量。经营性现金流入增长额指标是从增量角度分析销售收入变动的质量。在包含了商业票据的现金分析时应当将银行存款和商业票据分别列明各自数据,否则不易分析原因。

本项分析的主要方法是注册会计师对现金回收额与销售收入比指标实施连续几年(至少三年)分析,观察指标数值区间及变化并判断现金回收总额是否能维持营运资金正常周转,能否支持企业销售收入规模。观察分析数据时可能会发现某年现金回收总额占销售收入金额的比重较低的现象,对此现象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了解企业当年是否有拓展新的市场、推出新的产品、或进行业务转型等情况,判断指标值是否因此而出现较低值。如无法追溯检查到具体的经营业务原因时,应当警觉该年销售收入业绩中可能存在虚假情况;如出现连续几年的现金回收(可含商业票据)额占销售收入比指标值偏低情况,则表明企业营运资金极为紧张,不从外部补充资金的(包括增加借款)生产经营循环可能无法正常周转。注册会计师应当深入了解企业在此等情况下的物资采购总量、付款方式与进度等实际经营过程,了解企业银行借款余额是否增加、了解企业在资金短缺情况下如何维持实物周转的具体原因,分析判断是否显现出管理层舞弊迹象。

为了进行一步分析企业现金回收方式结构,可将该指标细分为银行回收占销售收入比与商业票据回收占销售收入比二个具体指标。分析二种回收方式结构的变化主要是为了分析企业是否为追求业绩而改变销售政策,进而分析企业改变销售政策后对企业经营资金周转循环的影响。通常企业为维持自身经营资金周转在销售时收取支票,但企业在追求较高的销售目标时就会采取收取商业票据扩大信用的方式追求实现销售目标。企业销售业务增加商业票据回收的方式会对企业的资金周转会、经营业绩(贴现利息)产生较大压力。企业通常是以出具应付票据或将应收票据贴现以解决资金周转压力。对企业出具应付票据应对资金压力的,注册会计师应当分析应付票据总额中银行承兑汇票与商业承兑汇票金额、检查交付的供应商并分析供应商为何愿接受企业商业承兑汇票付款方式供货的原因。

企业的票据回收额占销售收入比重较大的,首先分析企业的存货周转是否主要靠商业承兑汇票(非银行汇票)大量背书采购原材料,了解供应商基于何种原因(包括垄断影响或是否由大股东提供担保等)接受商业承兑汇票付款方式供货。由于一般企业的商业信誉不足以让非关联方的供应商接受其出具的非银行汇票,所以会出现管理层利用非银行汇票背书手段实现舞弊目的的可能性;其次,当非银行汇票背书转让额较大时,需要分析估计企业经营业务所需的现金支付总额以判断企业经营活动是否能正常进行。现金支付总额包括工资、能源与税金等必须以付现方式支付的费用额与固定资产购建等投资支出额;再者,注册会计师应当结合商业承兑汇票收取与转让业务检查企业的销售合同与采购合同中的货款支付方式条款,分析商业承兑汇票的接受与背书转让的真实性。

经营性现金流入增长额指标分析是判断企业销售收入增加幅度与现金流入幅度关系是否正常。前述资本总公式告诉我们,当企业完成一个资本循环后资本实现增值,即货币资金量是增加的(如经营亏损则相反)。从现金流量角度看,企业销售收入的增加表示企业存货减少(实质是现金资产减少),如现金流入规模未同步(不是同比例)增加则上次循环发生的现金减少额(增量)未得到补偿必然导致下次循环现金短缺。如此连续几年则企业营运资金很快陷入困境。企业只能靠拖欠采购款应付营运资金短缺困难,导致应付账款余额增大。我们假设每年现金回收小于销售收入的10%,即销售100元,回收90元。则10年累计共销售1000元,回收合计为900元,差异100元。这100元表示企业短缺了与一年销售收入相等的周转资金,如无外部资金补充则企业资金链断裂。本文前已经分析过企业从外部补充营运资金是受到资产规模限制,不可能无限扩大的。所以这种异常情况非常可能预示管理层舞弊的迹象。

上述分析提示注册会计师应当深入了解是哪些供应商愿被他人拖欠长期或大额资金,使自身陷入经营困难、或接受愿商业票据与增加自身费用(贴现利息)来维持自身的现金周转?当下社会经营环境告诉我们除关联方、少数供应商产品可能因地域、类型等因素而高度依赖企业采购或因自身产品销售不畅外,其他供应商不会长期接受企业商业票据或被拖欠款项而持续供应商品。所以注册会计师应当对长期大额票据背书转让与应付账款余额持续增加情况保持高度警觉,考虑是否此种情况预示着存在收入重大错报。

现金回收(含商业票据)额与销售收入比指标值波动较为正常的情况是指标值与销售收入额保持一个差异并围绕销售收入额上下波动的(即某年少于销售收入而下一年度大于销售收入),则较为正常。实务中存在实际现金流入时间与销售实现时间的差异,所以会导致上下波动。企业经营实务中商业信用期通常不会超过45天(国际贸易中的远期信用证除外)且连续授信,故在实施连续几个年度的分析计算时该时间差异可以视同不存在。一般情况下指标值围绕销售收入额的波动幅度不会很大。如遇到波动较大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予以关注,检查产生波动的原因以判断是否存在重大错报。

有注册会计师认为现金分析时需要考虑预收账款。笔者认为一般制造业、商业企业处在当前买方市场环境下,销售合同中约定的购买方支付的预收账款实质具有履约保证金的含义,企业并不将预收账款作为投产与销售资金周转的必要条件。除执行建造合同的企业外,其他企业分析时可以不考虑预收账款发生额的影响。

前面主要分析了现金回收(含商业票据)额与销售收入比指标和经营性现金流入增长额指标的目标是发现管理层舞弊虚增销售收入导致的重大错报。现实中还存在管理层为了达到逃避税收目的而隐瞒销售收入的另一类舞弊情况。这种情况说明管理层面临不同的压力会出现不同的舞弊迹象。从现金流量分析角度看,隐瞒销售收入的舞弊迹象就是现金回收总额远高于销售收入额。下面是一个可能隐瞒了销售收入的舞弊案例:

案例3:某企业200x年现金流动情况

1.销售收入:             20亿 (取自利润表,含营业税)

2.银行发生额(Dr):      60亿(取自银行存款账簿记录)

3.票据收入:             19亿 (背书13亿)

   其中:  贴现            5亿

4.借款收入                4亿

按上述数据分析可得,与经营活动相关的实际银行总流入:60-5-4=51亿。其中:银行之间划转39亿。扣除39亿后银行发生额约11亿。为方便分析,首先假设11亿全部为销售收入货款,再加上背书的19亿商业票据,与销售收入相关的现金流入约30亿。比销售收入多10亿。针对此种情况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怀疑销售收入的完整性认定存在问题;其次假设商业票据19亿与销售收入相关,则11亿银行存款流入额非常可能与销售收入无关。同样也存在现金流入总额超过销售收入约10亿,销售收入完整性认定存在疑虑的情况。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此类情况是否表明了管理层对销售收入完整性认定存在舞弊?如果13亿票据的背书业务与销售收入无关或部分无关,则企业管理层运用商业票据行为是否与经营业务无关,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从事了某些与票据相关的金融业务?这些行为是否还可能包含其他未列示的情况?

更大的疑虑在于银行之间划转的39亿原因。管理层对此解释为各银行需要期末存款余额规模,所以需要照顾各银行要求,产生了划转金额较大的情况。企业是否实际有可能将月末余额全部划转一次呢(因为满足了划入行的存款余额要求必然不能满足划出行的存款余额要求)?

注册会计师应当对此类现金流入(含商业票据)总量与销售收入规模不能相互印证的情况保持高度警觉。

2.应收账款周转率分析

实施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分析目的是从总体上判断企业销售资金回收进度是否能支持企业采购-生产-销售循环,以识别销售货款回收很慢但存货的采购-生产-销售交付仍能持续大幅度增长的异常情况。应收账款周转率本质上是反映了企业非现金资产→现金的变换过程,所以应收账款周转率分析应列入现金流量分析内容。

注册会计师实施应收账款等财务指标分析程序类似于医疗业务中的“验血”。例如医生通过对血液分析指标项目的实际数值与正常值差异的观察,发现可能存在的疾病迹象进而采用超声、X光检查等其他手段进一步确认病症。同样,注册会计师通过实施财务指标分析后发现异常的资金与物资循环节点,再针对异常节点进行其他测试,获取相关证据后识别该节点的异常数值是否属于管理层舞弊的迹象,进而评估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

从企业管理实务看,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受到特定市场因素与业务特征因素的制约一般不可能随意大幅度变动。特定市场因素是指销售货款回收速度会受到产品市场规模、适销程度、下游行业(地区)的业务景气程度、销售商的销售能力或付款能力等外界因素的制约。业务特征因素是指从企业特定产品必定要按照既定工艺流程进行生产,企业不可能随意压缩产品既定的加工工序实现加快货币-实物-货币的整体循环速度(包括大幅度加快应收账款周转率),从而实现以少量的流动资金实现收入规模的大幅度提高。例如食品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值远高于机械企业指标值的基本原因是食品行业产品的加工工序较少而机械行业产品的加工工序多所致。

特定市场因素与业务特征因素的共同作用使不同行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值呈现出不同的数值区间。例如

  

应收账款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

建材行业

56

电子工业

2.9

化学工业

12

轻工业

7.3

食品行业

12

医药工业

6.8

机械工业

3.1

电力燃气工业

9.0

资料来源:国资委《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2011)》。指标值为全行业平均值

一般来说,单个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值也会与所属行业相同的业务特征而同处于某一区间。所以单个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数值不可能在该企业既定产品(业务)、特定市场环境无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单纯通过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而出现大幅度变动,也不会与行业数据出现重大差异。

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应收账款周转率分析时,建议按账面余额为基础计算。按账面余额计算目的是为了消除坏账准备计提金额的主观估计数对企业实际资金周转情况的影响。在分析时还需要考虑债务重组、错账调整等因素的影响。

单一的应收账款指标周转率指标分析意图是通过观察营运资金总体回收速度,分析一定量的营运资金能否支撑销售收入规模,达到识别销售收入可能存在重大错报风险的目的。注册会计师应针对企业在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值较低(即销售货款回收很慢)但销售收入未减少或还有较大增加的情况,进一步检查前三年的每年应收账款余额增加额与增加幅度,判断企业本期末是否有大量已形成坏账的余额,以及在因大额坏账造成营运资金短缺时通过何种渠道从外部筹集到补充短缺的营运资金以维持原有销售规模或支持扩大销售规模。分析前三年应收账款余额的增加额与增加幅度是检查表象,分析企业维持较高收入增幅所需的营运资金来源是检查业务实质。

一般来说,企业从外部补充所需增量营运资金时,除权益资金外的债务资金增加额是非常有限的,新增银行借款总量不会超过企业可提供的新增抵押物价值,企业利用应付账款等流动负债筹资则更为困难。一般供应商不可能让企业在不断增加欠债的情况下持续供货。应交税金与应付职工薪酬更不可能长期拖欠。预收账款除个别行业(如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外不会对企业扭转营运资金日益短缺情况产生重大有利影响。所以极有的可能是向关联方借入款项以支持企业此类非正常资金循环状态下的销售收入。如发现向关联方借入大额款项是主要因素的,则应实施关联方关系与业务的审计程序以识别是否存在关联方购买被审计单位收入的重大错报。如无法确定增量资金的主要来源,则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多种性质的审计程序以判断此种迹象是否已充分显现出管理层舞弊的迹象。

注册会计师在判断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值是否异常时需要对照参考值。获取参考值途径包括通过专业机构发布的公开数据或国资委颁布的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以了解企业所处行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平均值等参考值。注册会计师也可自行估计企业可能的应收账款周转率数值作为辅助的参考值。

注册会计师自行估计企业可能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参照值的方法,一是按照“1211号准则第十四条(二)款”规定,通过详细了解的企业销售信用政策去估计企业可能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二是通过计算分析前几年企业实际应收账款周转率后估算出当年可能的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值。从审计实务角度看,运用第二种方法估算出企业可能的周转率值是较实用的方法。

通过所了解企业信用政策估计应收账款周转率的思路是,将365天除以信用期得出估计的周转率。假设企业确定对一般客户的信用期为45天,则可估计可能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为8次。每次回收18的含税收入额的资金。如业务周转正常则资金压力不大,反之则压力增大。

为便于理解,我们假设以下案例进行分析。该案例的设定条件包括营运资金总量不扩大,资金整体循环稳定,应收账款收款收回资金量足以支付存货采购到期应付款额等三个条件。为方便分析,将应交增值税所需资金放在资金增量中总体考虑。

①企业每月销售收入150万,销售成本120万。毛利率20%。应收账款周转率与存货周转率均为8次。

项目

全年金额

资金影响额

资金额估算说明

销售收入

(应收账款)

1800

1800(含毛利360

不含税。扣除毛利后为180∕次

        含毛利为225∕次

销售成本

1440

含折旧与摊销240

 

其中付现成本

1200

1200

不含税  150 ∕次

毛利

360

1800-1200=600=360+240(折旧)

一次周转现金增量30(不含毛利)

                75(含毛利)

期间费用

180

 

 

其中付现成本

120

120

        15∕次

周转结束

 

600-120=480

60×8=480支付税金与分配利润

从上表可以看出,被债务人占用的资金为180,在每次周转期内垫付资金为165150+15)。如毛利为0,则回收资金与垫付资金差额为+15 (即回收的折旧240与付现期间费用120的差异额折合成每次周转的平均值)即增加营运资金的,压力不大。

② 其他背景材料同①,假设应收账款周转率为4次,存货周转率仍为8次,则

 

 

全年金额

资金影响额

资金额估算说明

销售收入

1800

1800(含毛利360

不含税。扣除毛利后为  360∕次

        含毛利为  450∕次

销售成本

1440

含折旧与摊销240

 

其中付现成本

1200

1200

不含税  150 ∕次。但按销售资金周转4次算,则为300元。

毛利

360

600=360+240(折旧)

一次销售资金收回同时垫付二次应付账款周转的现金增量60(不含毛利)。如含毛利150(含毛利)

期间费用

140

 

 

其中付现成本

120

120

按应付账款周转率815∕次

按应收账款4次算要垫付30

周转结束

 

600-120=480

120×4=480支付税金与分配利润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新周转率条件下,被债务人占用的营运资金扩大一倍为360(按3个月计)比原周转期延长一倍。垫付的营运资金为330(即165万×2)。表面看营运资金需求总量未变,但间隔时间从原1.5个月延长到3个月,每次垫付资金量从165万增加到330万从而增加营运资金压力。

注册会计师实施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分析时还应结合销售收入的绝对额(余额增加额)和发展速度(增加比例)二个指标一起分析,综合判断企业销售资金循环状况,以识别收入是否存在重大错报。以下在风险评估阶段实施分析的具体案例:

案例4 某生活用品企业的IPO拟申报财务报表                          单位:万元

分析项目

2003

2004

增减变动

2005

增减变动

应收账款

125

366

+241

597

+231

应收账款余额增幅

+129%

63%

应收账款周转率

12.75

4.45

-8.3

5.0

+0.55

销售收入

1593

1673

+80

2985

+1312

销售收入增长率

5%

5%

78%

+73%

说明:

①上述分析数据中销售收入不含税但应收账款余额含税,二者数据口径不同。周转率指标计算时应收账款期末余额未采用平均值。因此类初步分析且用于同口径比较时可以忽略上述差异。(以下案例相同)

②需要注意的是,应收账款余额这一时点数会受某些季节性、偶发性因素影响出现余额变化较大而未真实反映企业资金实际周转规律。要排除此影响则应加强对异常变化的分析。

我们从上表内数据分析企业经营业务后存在疑虑,一是应收账款余额2004年比2003年增加了241万,2005年比2004年增加了231万,推测企业有可能是积极拓展新市场、客户数量增多但尚未达到预期的收入规模而出现余额增大,所以2004年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值下降较大。2005年应收账款余额增加额与2004年基本相同,推测企业拓展新市场的力度与2004年稍有差异但为何销售收入猛增1312万?是这二年拓展新市场的成果使产品在2005年突然热销出现销售收入爆发增长,还是通过大股东通过关联交易欲购买审计意见形成?但在当前买方市场中不具备像苹果4手机这类在材质、功能与设计上有突破性特征的普通生活用品是不可能在某个年度中呈现出爆发式的销售状况。二是2005应收账款周转率与2004年周转率仅差异0.55 【影响销售资金回收约+73万,即(2985÷4.45)—597 】,为何2004年开拓新市场出现周转率大幅度下降而2005年同样开拓新市场后却能控制销售节奏,应收账款周转率未出现下降转而略升?注册会计师可以合理怀疑该企业的销售收入存在重大错报。

对于有多个主要客户或多个销售地区的企业,注册会计师也可将指标细分为主要客户或销售地区(行业)应收账款周转率等进行深入分析,以识别影响整体资金回收速度的主要因素。

3.应收账款周转率与存货周转率与存货余额、应付账款余额等其他指标变动结合分析。

在审计实务中,注册会计师实施单一的应收账款指标周转率分析时,会遇到管理层通过关联交易非关联化的方式隐瞒资金回收缓慢的实际情况,以致出现舞弊导致的数值失真,会使注册会计师做出错误判断。所以注册会计师应当结合存货周转率与存货余额、应付账款余额等变动全面分析企业资金运行是否能支持实现销售收入规模。

应收账款周转率与存货周转率、存货余额、应付账款余额变动的结合分析实际上是对GWG′ 即货币——商品——货币的全过程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应收账款周转速度及金额变动与存货采购付款循环速度及金额变动的指标之间相互关系变化,分析其变化的合理性,进而识别销售收入可能存在重大错报的迹象。

下面是将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结合分析的案例。此案例中我们引入总资产周转率作为辅助分析。

案例5:某企业高新技术企业IPO拟申报财务报表                   单位:万元、次

分析项目

2007

2006

2005

应收账款周转率

2.95

4.28

2.1

存货周转率

2.8

3.6

3.8

总资产周转率

0.7

0.58

0.41

利润总额

1094

898

1696

从上表数据我们似乎可以合理推论,总资产周转率持续平滑上升表明资产使用效率稳步提高(即销售收入增加);存货周转率持续平滑下降,表明企业可能因销售收入逐步扩大而生产规模扩大导致库存储备逐步增大所致。同期内应收账款周转率整体趋势上升,2006年出现了峰值,表明该年度的销售资金回收情况良好。但应收账款与存货资金周转状况呈现反向变化。

注册会计师存在的疑虑包括,一是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值在2006年达到峰值后2007年应收账款周转率大幅度下降,是否2006年的资金回收真的最顺畅而2007年突遇市场变冷而产生?如是,则市场是否真的变冷?二是为何是同样的产品与类似的客户群,企业物资与资金运动规律呈现出相反的变动趋势?到了2007年二者又转为基本一致?是否为2005年产品刚推向市场,2006年产品热销,到2007年产品趋于成熟、市场份额趋稳、企业业务运转稳定形成二个周转率匹配的?三是为何在2006年销售最顺畅时利润指标值出现谷底值?注册会计师不能将上述不同审计证据(指标值)进行相互印证,应当合理怀疑该企业的销售收入存在重大错报。

我们再深入分析,如在理论上假设销售毛利为零,则应收账款周转率与存货周转率二个指标计算公式中分子数值相同,如二个指标值一致则是资金回收与存货采购、加工与交付的资金周转循环衔接最好,资金占用量最少(不考虑资金周转沉淀的折旧与摊销增量资金额)。该企业二个周转率指标值反向变动则表明资金周转衔接恶化,资金周转紧张。当销售毛利为零时存货周转率与总资产周转率指标计算公式中分子相同,存货周转率与总资产周转率二个指标的相互关系可以理解为存货余额占资产总额比重。二者结构保持不变的则是存货加工与交付业务与企业生产能力之间匹配关系稳定,对企业营运资金压力最小。从该企业的存货周转率与总资产周转率相互关系分析,2005年为9.26:1,到20074:1,推断企业存货加工、交付量与生产能力匹配关系不断发生了重大变化且原因不明。

案例5告诉我们,如将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与其他周转率指标结合分析可以观察资金总体循环(总资产周转率)与个别循环(如存货周转率)的相互关系情况。不同指标相互关系是各项业务循环与资金循环相互转换过程的表现。各项周转率指标相互关系的变化本质上是企业营运资金的需求(付款)与供应关系(回收与筹资)、实物周转数量与生产能力、实物周转数量与资金周转量关系的变化。这二类变化的最终结果是利润的变化,所以注册会计师应进一步分析资金循环速度与循环成果(即利润)的相互关系是否合理。(通常情况是一定量的资金周转越快,在盈利条件下累积的资金利润额越多,反之则亏损越大。)

以下是应收账款周转率结合存货周转率与应付账款余额变化分析的具体案例。

案例6 某服装企业拟IPO申报报表                            单位:万元、次

  

2006

2007

2008

 

应付票据

4,054

4,176

4,284

余额持续维持在4000

应付账款

911

790

2,119

 

存货

1,900

2,570

6,677

存货增幅251%

收入

9,089

13,616

16,490

收入增幅81%

存货周转率

3.6

3.9

1.81

 

应收账款周转率

7.6

5.1

9

 

该对案例存在的疑虑包括,首先,企业2006年度中应收账款周转率快于存货周转率一倍,资金状况理应较好,但为何期末应付票据与应付账款余额合计金额为4965万元而存货余额仅有1900万,应付账款余额与存货余额之比达2.6倍?其次,从存货与销售收入增幅的相互关系分析,为何2007年存货增加670万(增幅35.2%)而销售收入增加4500万左右(增幅50%)?2008年存货余额增加4107万(增幅251%)而销售收入仅增加2874万(增幅81%)?销售资金回收(应收账款周转率)与存货采购、加工与交付实物周转(存货周转率)相互关系分析,2006年为2.12007年为1.32008年为5,三年变化极不稳定(数值变动大)且变动不同向(先降后升)。再者,为何应付票据余额长期维持在4000万左右?是何原因使2008年应付票据和应付账款余额合计为6403万元,与存货余额6677万元基本一致而2006年的差额达3065万?管理层是否为申报成功而编造了销售收入逐年增长的假象?注册会计师可以合理怀疑该企业的销售收入存在重大错报。

针对上述疑虑注册会计师应当深入企业实地检查企业存货入库、加工作业、产品交付的实际记录;检查存货采购付款进度与金额是否与采购合同约定相一致;分析存货余额增幅较大且周转率下降是因企业大量铺货的销售策略影响还是因存在大量滞销产品所致;分析期末是否有大量积压存货及实现无交付存货的销售业绩同时在的重大错报迹象。

案例7 某药品企业

本案例的特点是引入了企业客户数量与期末客户平均应收账款余额一起分析。试图从企业市场与客户变化角度分析收入错报风险

财务报表分析项目

2007

增减

2006

增减

2005

总资产周转

0.91

 

0.83

 

0.97

应收账款周转率

13

 

19

 

10

存货周转率

4.6

 

3.2

 

4.38

应收账款余额(万元)

971

 

416

 

822

应收账款期末户数

350

 

325

 

337

平均余额()

27749

 

12804

 

24382

销售收入(万元)

12934

62%

7981

-5%

8247

毛利率

120%

 

85%

 

70%

利润总额(万元)

5683

 

2586

 

2432

 

 

说明:为分析方便总资产周转率扩大了10

上述企业的应收账款户数维持在320-350户之间,可以推断企业产品市场份额基本稳定。在此情况下为何2007年的收入大幅度增加62%?毛利率增至120%?是否推出了真正意义上的新产品(如类似苹果4)受到市场追捧产生收入大幅度增长和毛利高企?为何2006年总资产周转率与存货周转率低谷(存货采购、加工与消费缓慢且销售下降),反而应收账款周转率处于峰值,资金回收情况良好致使期末每户平均余额最低?是什么原因形成上述情况?注册会计师对此在风险评估阶段发现的异常情况给予高度关注,实施进一步测试程序以确定是否会因管理层舞弊导致存在重大错报。

4.其他分析

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利用利息支出与银行短期借款的期初期末平均余额数据分析企业平均借款利率在短期内发生了重大变化(注意,应确定企业不存在利息费用化的长期借款时该分析成立)。这里需要说明这种测试目的不是对利息费用总额本身是否正确而是对企业营运资金总量是否存在异常变化的测试。

如发现平均利率明显高于银行短期借款合同利率的,可以推断企业在一个会计年度中有借入并归还的金额较大的银行短期借款。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在一个会计年度内借入与归还大额银行借款时值得关注的异常现象。因为如果借入的短期借款投入建造固定资产或购买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的,则这些长期资产是不可能在一个年度内产生效益并还款的;如果借入的短期借款用于存货周转的,表明企业经营中出现了临时的大额资金需求。注册会计师需要了解是何种业务使企业出现了短期大额的资金需求,该项业务产生的收入是否已经记录于会计系统。如企业主营业务正常进行未出现需要临时、大额资金的,则借入与归还该笔款项的原因是什么,企业如何运用此笔款项等都需要详细了解,防止遗漏重大错报的迹象。

(未完待续)

作者单位:立信会计师事务所  

文章满意度调查: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