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协会期刊 >> 期刊浏览 >> 期刊正文

浅析存货库龄分析

2011年第4期    作者:王勇    阅读(32241)

【来源:《上海注册会计师》 查看本期目录

 

存货库龄分析无论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还是注册会计师外部审计中都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3号——分析程序》指南附录1313-2关于存货分析性程序要求:“按存货残损情况、存货账龄、库存可用月数,比较当年度及以前年度的增减变动,并对异常情况作出解释”。注册会计师可以根据存货库龄分析对存货周转、呆滞及存货跌价减值准备计提情况进行分析性检查,为发现存货异常情况提供线索及有力的证据。

存货库龄分析与应收账款账龄分析有相似之处,但由于存货存在保质期等原因,在库龄计算方法及表现方式上存在不同。

一、存货库龄分类及其计算方法

(一)个别计算法

在一些存货品种单一,数量少、单价高,采取个别计价法核算的行业,可以计算每一存货的库龄。如汽车销售业,可以根据入库时间计算每辆整车的库龄,然后再根据需要进行统计分析。

(二)加权平均库龄法

某时间节点,某种或者某类存货的库存时间的加权平均值,计算公式如下:

库存账龄=∑(批次入库金额/统计时点库存总额×批次入库时间)。例如:在2010116,某存货的库存金额为1,000元,信息系统自动搜索入库单,得到如下入库单:

入库单号

入库日期

入库金额(元)

NO.030

11月5日

300

NO.025

11月4日

200

NO.020

11月3日

300

NO.016

11月2日

400

NO.011

11月1日

100

信息系统默认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从116开始,入库单倒推满1,000元为止,也就是300115+200114+300113+200112入库的400只取值200即可)=1000元。则:

库存账龄=300/1000×1+200/1000×2+300/1000×3+200/1000×4=0.3+0.4+0.9+0.8=2.4

(三)库龄集中度法

将时间的长短分为若干区间,计列各个区间上存货的金额,用表格的形式表现出来,类似于应收账款账龄分析,反映的是库存账龄的集中度。例如,截至某一时点,公司存货库龄分布如下:

库存天数

金额(万元)

30天以下

200

30--90

300

90—180

100

180天以上

50

一般采用倒挤法计算:将入库单或一定时段的入库数按照入库日期倒序排列,将某一时点结存的存货金额或数量按照先进先出法在入库单或入库时段上分配,分别计算后再根据不同时间区间进行统计分析。

(四)呆滞料法

1.呆滞料表达方法

以上方法都是以入库时间计算的,事实上,对于电子、机械配件等一些存货品种繁多、收发频繁、保质期要求不高的行业来说,往往更关注存货有多久没有出库、领用,存在多少呆滞料,以呆滞时间反映存货情况更具有实际意义。例如,截至某一时点,公司存货呆滞分布如下:

呆滞天数

金额(万元)

30天以下

10

30--90

5

90—180

3

180天以上

1

2.呆滞料计算方法

1)第一种计算方法-简单法。先取物料的最后出库时间,然后输入呆滞查询时间或当前时间。两者相减大于某一呆滞设定时间(比如90天)的即为呆滞品,并显示呆滞时间和呆滞数量。

例如,假设物料A前期无库存,2009年1月1日购入1000个,2009年4月4日消耗1个,2009年6月6日消耗1个,2009年11月25日消耗1个,在2009年12月1日分析A的呆滞情况。由于2009年11月25日有消耗,则2009年12月1日分析时认为A无呆滞,实际上该料1年下来总共才消耗了3个,呆滞了997个。

2)第二种计算方法-加强法。先取物料的最后入库时间和当时数量,然后再查物料最后出库时间和结存数量。两者相减大于某一呆滞设定时间(比如90天)的即呆滞品,并显示呆滞时间和呆滞数量。

同上例,按照此种方法,到2009年12月1日来看A的呆滞情况,可以计算出物料A呆滞时间大于90天,呆滞数量为997个。但是实务中存货是连续补充和消耗的,假设2009年10月10日再次补收了10个,根据此算法,假设无批次管理,将认为物料A一点也不呆滞,实际上该料1年下来也是总共才消耗了3个,呆滞了997个。

3)第三种计算方法-批次法。同上例,假设物料A前期无库存,2009年1月1日购入1000个,批次为1,2009年4月4日消耗1个,2009年6月6日消耗1个,2009年11月25日消耗1个,2009年10月10日再次补收了10个,批次为2,默认使用先进先出,则呆滞品为997,2009年10月10日入库的10个暂时不呆滞。

加强法和批次法的区别在于:物料的收发是持续的,无批次管理的物料无法知道具体消耗的究竟是哪次采购入库的物料,因此无法准确判断物料呆滞数量。

二、库龄分析与存货管理

1.库龄计算需要实物管理的配合

从以上计算方法分析,除个别计算法外,其他计算方法的前提条件都是存货采用先进先出法。实际上,公司实物管理如果不切实执行批次管理和仓位管理,实物收发无法做到先进先出,计算的库龄就没有实际意义,尤其对保质期要求很高的行业,如医药、食品行业,如果在实物管理中没有切实执行批次管理、仓位管理,或采取类似的实物控制措施,则对生产经营有较大影响。

2.库龄分析越来越依赖信息系统

在存货数量多、收发频繁的情况下,靠人工计算存货库龄不太现实,一般IT系统具有库龄计算及分析功能,但考虑到库龄时间选择、移库、退库等因素时,不同IT系统会考虑行业管理要求,在库龄分析上各有特色。比如有些库存管理系统通过结账的方式来防止过多的前期删除导致重新计算,结账后不许再做出入库。有些系统在物理库存系统中,有个强制的、自动完成的收发记录匹配表,以该表就可做出库龄分析,该表与成本的计算没有任何关系。

比如金蝶KIS专业版库存账龄分析计算规则如下:

1)库存账龄天数的计算公式:操作系统当前日期-物料入库日期。

2)库存账龄分析表按先进先出的原则进行计算和分析,并且不受存货计价方法的影响。

3)库存账龄分析表查询时可以根据需要设置间隔天数,且对于调拨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参与计算。

4)库存账龄分析表按即时库存数据显示存货数量;如果相同存货存在多仓库管理且又存在不同仓库之间的调拨,建议分仓库查询库存账龄分析表,如果按总仓查询即将数据进了合并。

用友U8中存货库龄计算规则如下:

非批次管理的存货按照倒挤法计算库龄,即将蓝字入库单按入库日期倒序排列,将存货结存数量按照先进先出在入库单中分配。

批次管理的存货按照批次倒挤法计算库龄,即将蓝字入库单和红字出库单按入库日期倒序排序,将存货结存数量按照先进先出在入库单中分配。

出库跟踪入库的存货将结存数不为零的入库单记录的入库日期和当前日期进行比较。

用友U8中存货呆滞积压分析规则如下:

呆滞存货:周转率低于呆滞积压标准且未超过最高库存量(或安全库存量)的存货为呆滞存货。

积压存货:周转率低于呆滞积压标准且超过最高库存量(或安全库存量)的存货为积压存货。

三、库龄分析与存货跌价准备

新准则规定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同时按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的差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为生产而持有的材料等,用其生产的产成品的可变现净值高于成本的,该材料仍然应当按照成本计量;材料价格的下降表明产成品的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该材料应当按照可变现净值计量。为执行销售合同或者劳务合同而持有的存货,其可变现净值应当以合同价格为基础计算。

实际上,对于具有成千上万种存货的企业来说,一一去测试可变现净值是不可能的。笔者认为,电子、机械配件等存货品种多的行业,采用库龄分析的方法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具有可靠性、简便性和可操作性,现实中也被一些上市公司采用。比如北京北方永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年度报告中披露的存货政策:资产负债表日,本公司存货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公司在对存货进行全面盘点的基础上,对于存货因已霉烂变质、市场价格持续下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无回升的希望、全部或部分陈旧过时,产品更新换代等原因,使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除有确凿证据表明某项存货可变现净值高于存货成本的情况外,公司按照单个存货项目库龄分析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库龄在1年以内的不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库龄在1-2年(含2年)按存货原值的40%计提存货跌价损失准备;库龄在2-3年期间的按存货原值的60%计提存货跌价损失准备;库龄在3-5年期间的按存货原值的80%计提存货跌价损失准备;库龄在5年以上的全额计提存货跌价损失准备。

攀枝花新钢钒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当期计提存货跌价准备17,129万元,计提比例如下:

存货库龄

计提跌价准备比例(%)

1年以内(含1年,下同)

5

1-2年

30

2-3年

50

3-4年

80

4-5年

80

5年以上

100

一些汽车修理企业,期末对配件进行呆滞分析,根据不同呆滞天数分别计提不同比例的存货跌价准备。

对于保质期有严格要求的医药、食品行业来说,更应该根据库龄分析来把控产品质量,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标准可以参考保质期要求,对超过保质期的产品大幅度计提减值准备。

四、存货库龄标准的设定

设定库龄标准的目的是及时发现积压、呆滞存货,对存货周转利用率加以管控,存货库龄标准的设定可以从以下角度考虑:

1.从存货周转率角度来设定存货库龄标准

存货周转率是在某特定的周期,销售成本与存货平均余额的比率,用以衡量一定时期内存货资产的周转速度,是反映企业供应链的整体效率的绩效指标之一,而且很多企业都把它作为整体经营业绩的考核指标之一。而存货库龄是在某时间节点,某种或者某类存货的库存时间的加权平均值,或在一定时间段内的集中度。显然,存货周转率越高,存货库龄越低,但是二者又不是简单的反比关系。例如,同样的平均存货,入库时间的不同就会引起存货库龄很大的差异,所以虽然这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存货库龄不是存货周转率的一个衍生指标,而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反应了企业存货的周转、利用情况。

可以按照公司制定的存货周转率设定存货库龄标准。举例如下:

假如公司存货周转率设定为1次/月,那么库存账龄的平均值是0.5月,最大值不能超过1月。按照ABC分类,A类物料占存货总额的80%,B类物料占存货总额的15%,C类物料占存货总额的5%。显然,把所有的物料设置为同样的周转速率是不对的,对A类物料的额外关注,多订货,分批次,对于降低库存总额是最有效的。那么:假定,B类物料的库龄标准为2个月,C类物料的库龄标准为4个月,在这个条件下,只有A类物料的库龄标准不大于0.625月时才可以满足要求,计算如下:80%×0.625+15%×2.0+5%×4.0=1

2.按照每种物料的经济批量设定

经济批量指在保证生产或销售需要的前提下,从耗费成本最小这一目标出发所确定的每批材料采购数量或产品投产数量。在确定材料采购或产品投产批量时,既要考虑材料采购费用或产品投产生产准备费用,又要考虑材料、产品保管费用。物料的存储时间不应超过经济批量的平均消耗时间。比如经济批量是1000个,每天消耗是10个,那么存货库龄标准以1000/10=100天为宜。这种计算方式忽略了安全库存对于库存账龄的影响,只适用于物料消耗比较均匀的情况。

3.参考采购提前期确定,物料的存储时间不应超过采购的周期。

采购提前期准确的是采购批量定单下达后供方组织生产准备到批量交付到位的时间。采购提前期=供方确认订单时间+供方生产准备时间+采购批量(需方每天需求或批量需求的数量)×供方单件生产时间+运输时间。

4.以保质期来设定存货库龄标准

如果某物料有保质期,那么该物料存货库龄标准应该小于该保质期,企业在保质期之前就应采取一定的处理措施。

 

作者单位: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上海分所

文章满意度调查: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