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几个注册会计师参观了世博会以后,三句不离本行,有位同行问:“世博会到底是盈还是亏?”我说:“肯定是盈的,而且还不包括无法计量的账外收益……”。同行问:“何以见得?”于是,我粗粗地算了以下一本账:
据
有人说,财政的钱应该花在刀刃上,而不是搞“形象工程”;也有人说,改善民生,比搞什么标志性建筑都重要,等等。我认为,我们不能把改善民生与搞标志性建筑对立起来,说实在的,要提升国家的影响力,确实也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搞“形象宣传”。其实,上海世博会本身就是一种“国家形象宣传”。韩国通过以韩剧为主打的“韩流”,以及举办奥运会、世博会、世界杯等,从软件到硬件全方位地进行了“形象宣传”,其中,“软宣传”比“硬宣传”更为重要,正是通过这些大大小小的“工程”,韩国提升和重塑了“国家形象”。
当然,“形象宣传”也有一个事先的成本核算问题,尤其是硬件。听说,江苏省阜宁县建造“山寨版中国馆”的雕塑来“塑造”自己的形象,虽然事先没有开“听证会”,但也做了一些可行性研究工作。然而,数百万元的资金搞一个雕塑究竟值不值?这里除了事先要有周密预算尽可能降低成本以外,事后还要算一本账,应该进行必要的“考核”。虽然这已经是一种“沉没成本”,但在日后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中,应该纳入其考核范围,作为一种“政绩成本”。
我想,上海世博会的意义,主要不在于账内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还在于账外的社会效益和长远效益,如后世博效应、边际效应等。也就是说,世博会这本“账”,必须账内与账外结合起来“算”,当然,“账外计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许多“收益”是无法用简单的数字来计量的。比如,国家和城市形象的提升、市民素质的提高等等,这些都是世博会带来的“收益”。
其实,我们每个人也应该算一算自己的“收益账”:通过世博会,我的“收益”大不大?当然,程度肯定是各不相同的。比如,有的人参观世博会只是“走马观花”、“轧轧闹猛”,或只是当作一杯“爽口刺激的可乐”,这样,除了愉悦心情以外,似乎收获不多;有的人却做足了功课,把世博会当作一瓶“需要慢慢啜饮的红酒”,这样,必定是收益多多。
总之,辩证的思维方式对于社会的健康发展是相当重要的,我们不能片面地简单地或绝对地去看问题,而应该学会用扩散型思维去考虑问题,我们还要广义地去“算”世博会这本“账”,从我“算”起、从我做起,尽可能地促使上海世博会收益最大化。
(作者单位:上海华皓会计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