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生产企业与客户签订了一份合同,数量较大,原材料金额达1亿多元人民币。公司按规定程序申请采购资金,上级公司予以批准并下拨资金,公司即采购了1亿多元的原材料。由于出现了升级换代的新产品,市场销售萎缩。此份合同在客户中止执行的情况下,造成采购了1亿多元的原材料闲置。存货积压,导致资金流动受阻与导致生产中断,企业处于生存的危机中。
一、案例分析
1. 公司按规定程序,实施了经济业务流程,审计意见应属无保留意见。
2. 公司的经营风险是合同在客户中止执行的情况下,造成采购了1亿多元的原材料闲置,存货积压,导致资金流动受阻与导致生产中断,企业处于生存的危机中。审计意见应属有保留意见。
国有企业与上市公司出现集中采购的风险事项,是对市场经济的规律不甚了解,不善于了解市场信息与疏于对市场信息的关注等原因所致,至此客户中止合同而造成购置的原材料等闲置,造成流动资金受阻甚至导致生产中断,最终使企业处于生存危机之中。
二、应对措施
企业应当关注市场信息,了解新技术、新工艺等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在签订合同时,不要为大额、大利所动,而应该注意市场信息动向,防止企业经营的风险。
企业应建立严格的购买审批制度,明确审批权限,根据生产经营的客观需要,确定采购项目、质量等级、可选供应商以及交货付款方式等相关内容。
1.合同签订后,要制定采购计划。
2.采购计划的制定要根据客户供货的时间及数量、生产的关键节点分批、分量逐步采购。这样既可以节约仓库堆放面积,减少资金沉积,又能在遇到供货合同终结等情况时,减少原材料的闲置和资金损失。
3.采购合同的付款可以采取货到付款、定期付款、余款待完成验收后付款等方式,以保证资金流动。
4.可以确定多个供货商。这样既可以保证供货时间不致延误,也不会因材料质量问题而造成销售合同不能按时完成,同时也能保证材料价格的合理性。
5.客户中止执行合同,应进行法律诉讼,维护应有权益。
企业在签订合同、编制采购计划、执行审批制度和明确采购审批权限时,应根据生产经营的客观需要,确定采购项目、质量等级、可选供应商以及交货付款方式等设计相应内部控制制度,并实施内部与外部监督,保证企业经济业务的持续性。
(作者单位:立信会计师事务所)